[24] 意思说,天地生物之心即是粹然至善之心,故人得之以为仁。
所以爱者,以其有此心也。[6] 天可以分析地说,亦可以综合地说,但分析也是为了综合,因此,虽有不同说法,说来说去,却只是一个,即包含理与气、形上与形下的整体的自然界。
[67] 在现代社会,由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,真的出现了山崩川竭、胎夭失所的事情,而且不可收拾。从人的生存方式而言,不仅要诉之于理智,而且要诉之于情感,更不是理性与情感的分离,而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,处事、待人、接物,都要合乎情理。朱子对明道的满腔子恻隐之心、放这身来在万物中一例看,大小大快活是非常欣赏的,对万物一体之说更是赞叹不已,但是,真正的问题是,在现实中,人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[32] 总之,仁是天理根本处[33]。程颐和朱熹提出的性即理,被认为是判定程朱理学的最重要的依据(其实,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判定理学与心学,并不是最好的方式,因为问题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)。
这些含义是从不同层面上说的,但又是互相包含的,合起来是全体之理即太极。[44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四。这是按照西方的二元论讲朱子哲学,不是按朱子本人的哲学(进而言之,整个中国哲学)讲朱子哲学。
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,见生不忍见死,闻声不忍食肉,非其时,不伐一木,不杀一兽,不杀胎,不殀夭,不覆巢,此便是合内外之理。这些含义是从不同层面上说的,但又是互相包含的,合起来是全体之理即太极。仁的实现是一个过程,必须克己复礼即克去己私而后公,公而后仁,仁然后才能万物一体。至于猕猴,形状类人,便最灵于他物,只不会说话而已。
通常研究儒学者只是局限于社会层面,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因此,在今天更有必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。有些学者(特别是海外的一些学者)将朱子说成二元论者。
朱熹说:理者天之体,命者理之用,性是人之所受,情是性之用。[14] 这句话仍然可以解释为,天地生物便是天地之心,不是天地真有一个心。这就意味着,人要完全地实现自己的人性,才能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,真正成为善。更重要的是,欧阳修已经讨论到天人之际的问题
有一块面饼,在父亲和路人均挨饿的情况下,究竟先给谁?这个问题在基督教的传说中也发生过。但是,由于人类的活动,不断侵占、掠夺动、植物的生存环境,使其不断缩小。良知并不排斥欲望和财利,人有欲望是人性中应有之事,创造和拥有财富也是人所欲求的,只要不违背良知,都是合理的。如果只有利益冲突而无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爱,只信奉适者生存、弱肉强食而无公正,只崇拜权力而无对人的尊重,那么,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,是可想而知的。
牛山上生长出来的树木,是山之性,但其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,还需要人们的保护,不能天天砍伐和放牧,这样才能长成茂密的森林,使人类受益。不是视民如子,而是视民如父,这才是孔子智慧的实质。
仁就是人的内在的心理情感,是身心合一的。唯一的解释就是人格出了问题,良知受到了蒙蔽。
【提要】良知是中国人的生活信念,这种信念有其存在基础。孔子听说马厩起火,先问人而不问马,这是人重于马的明证,但这并不是说孔子不爱马。这已经被公认为黄金规则(当然还有积极方面的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),不仅被全球伦理会议确定为普遍伦理的共同原则,而且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高度赞扬。其出发点就是,动物和人一样有其生存的权利,应当受到尊重。万物一体、与物同体是古人体会出来的最深刻的人生道理,不是为了制造句子去说的,也不是为了制造概念和语言去说的。在有些人看来,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认钱不认良知的,是只能服从理性而不能服从良知的。
吃山珍海味、珍禽异兽,已成为某些人拥有权力、地位和金钱的象征。这件事暴露了我国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问题。
就是从人的健康而言,也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。商业利益是否应当操纵一切?传播媒介是否应当迎合某些人的需要(如感官刺激、轰动效应)而不断地制造文化垃圾,或者为了金钱而不顾社会良知?我们的文化生活要丰富多彩,各种信息要更加开放,但是决不能放弃社会良知。
一个有良知的人也知道动物、植物受到伤害时是有疼痛的,是要枯萎的,因此他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它们。人没有不喜好美色的,也没有不厌恶臭味的。
而良知并不是欲望、财利之外的精神王国,良知就是在欲望、财利之中存在的,在欲望、财利之中显示其作用的。凡生命都是与我同体的,就如同我的身体中的一部分,不可分离。其中说:孝之方,爱天下之民。在这个问题上,必须树立鲜明的是非、善恶观。
很多珍贵动物已开始从地球上消失,而捕杀者、享用者竟毫无不忍之心。问题是,以何者为善、何者为恶?在当今社会,破坏生态,残害动物以满足贪欲,显然是一种恶行。
四 要使良知真正得到实现,除了真诚恻怛之心即真心、爱心,还需要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、善恶的能力。问题还在于,传统并不都是合理的。
人的良知是在同人与物的接触中表现的,是在同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知道是非的。这就是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,残害其他的生命,以致做出伤天害理之事。
爱父与爱民不仅仅是一致的、相通的,而且以是否爱民作为是否真有孝心的尺度。因为这个问题原本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遇到的问题。我们是不是真正意识到这些人生智慧对于中国、对于人类,具有极端重要的价值?我们是不是进一步意识到,这些人生智慧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? 有人说,孔子的智慧造成了消极的后果。如果从知上说,那么,凡是顺其生生之理者便是是,违背生生之理者便是非。
是非之心与好恶之心是联系在一起的,是以好恶来定是非的。良知的发用是没有内外界限的,对一切生命都是充满生命之爱的。
中国的哲人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一个深刻的道理,人的生存一刻也不能离开物,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,而万物则是人的生命中的一部分,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。最近在防治非典型肺炎(SARS)的过程中,就涌现出一大批医学专家和白衣天使,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,日以继夜战斗在病房,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术救治患者,而且以道德责任感和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,使患者从绝望、恐惧中走出来,有的已经献出了他们自己的生命,换来了别人的生命。
爱的本质是一样的,这里没有私情参与其中的余地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人生智慧的。